山东旅游网:(记者 李居安 )3月4日下午,在泰安市泰山区上高街道鑫华菜馆内,老板韩新华正饶有兴致地打磨着他的葫芦烙画作品,伴随着烙烫产生的青烟,黑眼圈、锯齿牙、丸子头……一个活灵活现的哪吒仿佛要“破壁而出”。多年以来,韩新华一边开饭馆、当厨师,一边进行葫芦烙画创作,颠勺与梦想两不误。
一边是人间烟火,一边是艺术创作,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件事,韩新华已经坚持了多年。来客人时炒菜,客人走了就潜心烙画,一个个葫芦在他的手里,褪去平凡的外衣,绘入山川湖泊或神话传说,化身为精美的手工艺品。近期,韩新华则把精力再次放在了哪吒主题的创作中。
说再次,是因为韩新华三十多年前,就开始画哪吒。“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符号,不同时代的人,对哪吒会有不同的看法。”说起哪吒,韩新华难掩心中的激动,作为“70后”,他自幼酷爱绘画,但在那个资源匮乏的年代,他只能临摹故事书或者连环画中的人物形象,从那时起,哪吒脚踩风火轮与邪恶势力展开激烈战斗的场景,便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脑海里,家里的墙壁、课本,教室的板报上,都留下了他的绘画痕迹,虽然笔触稚嫩,但却诉说着他对这位神话英雄的崇敬和对正义的向往。
电影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上映至今,票房持续攀升,不仅在国内市场引发观影热潮,也激发了民间手艺人的创作灵感和热情。农历正月十二,韩新华带着妻子孩子去看了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,屏幕亮起,熟悉而又新奇的哪吒形象出现在眼前,“心中涌起了一阵感动,仿佛回到了小时候被哪吒精神所震撼的时光。”韩新华告诉记者,儿子看完之后也大受震撼,回学校后不断和同学们讨论电影里的情节。
看完电影后,韩新华迫不及待地走进饭店,随机拿起一个还未打磨的原始葫芦,开始构思如何将电影中哪吒的新形象和新气质,通过烙画呈现出来。烙画的精髓在于“意在笔先,落笔成形”,大脑构思好了形状,下笔之后就不好改变了,因此烙铁的温度、线条的打磨都极其重要,那“滋滋”的声响仿佛是他与艺术的对话,经过不断地尝试与创新,一个全新的哪吒形象在葫芦上逐渐清晰起来。
韩新华烙画的场所就在热闹的饭店大厅里,一个不起眼的桌子上放着各种烙画工具,还有一些形态各异的葫芦,有的已经被烙上了精美的图案,有的还在静静地等着韩新华赋予它们“新的生命”。“有时候在厨房炒完菜他就开始烫葫芦,投入进去一干就是小半天。”多年来,王丙霞对丈夫并没有埋怨或责怪,她一如既往地支持韩新华的创作,有时候忙完手里的活,她还会停下来坐在韩新华的旁边看着他做,“孩子也是,玩累了就坐他爸爸旁边,一看就是一下午,受他的影响,现在也特别喜欢美术。”提起儿子,王丙霞满脸的骄傲,向记者展示儿子的绘画作品。“现在我还能在绘画上给孩子一些技法指导,等他以后真正学成了,我也就教不了他了。”韩新华笑着说。
韩新华说,将哪吒的形象呈现在葫芦上,不仅仅是艺术创作,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生动传承,是跨越次元的呈现,当他在葫芦表面精心勾勒哪吒的轮廓时,仿佛在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。
编辑:庄佳
审核:王永笑